廣西工人報 新聞 時間:2022年10月13日 來源:廣西工人報
□趙其國
土壤和耕作是農業的基礎。在人類歷史上,刀耕火種和人力、畜力、拖拉機翻耕整地的農耕演變與進化,為不同時代農業發展和保障人類生存與繁衍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。
我們高興地看到,農耕進化迎來了重大變革,韋本輝等發明立式鉆頭及三角板犁(撬犁),研制相應的粉壟農機裝備,替代傳統犁頭和橫軸旋耕,并由此引發的耕作模式與栽培方法變革,開創了“超深耕深松不亂土層”的農耕新方法——粉壟技術,這就是我國最新推出的農耕新方法。
粉壟技術由韋本輝研究團隊發明,歷經10多年研究與實踐,粉壟技術已經由“粉壟農機+粉壟耕作+粉壟栽培”等構建了“粉壟農業”技術體系。韋本輝團隊將這些研究成果整理成《粉壟農業》并由科學出版社出版。該書從理論和實踐上闡明了粉壟技術的幾個問題:第一,人類賴以生存的糧食“制造者”土壤、天然降水、空氣、溫度、太陽光能“五大自然資源”,在現有農耕農業利用的基礎上,又獲倍數程度增加的再利用,促進農業新一輪增產、提質、保水、減災、降碳和可持續發展;第二,自然性增糧,經在廣西、新疆、西藏等28個省份的50種作物上應用,不增加肥、水和農藥及其他生產成本,耕地增產10%~50%、品質提升5%;第三,可物理性改造鹽堿地,重度鹽堿地改造可使作物增產20%~100%;第四,耕地增貯天然降水1倍左右,為人類再度利用雨水、雪水提供條件;第五,農業“化學品”得以減用,減用化肥農藥10%以上,薄膜等“化學品”部分減用,仍使農業豐產;第六,已被污染的土壤可以部分“自凈”,如重金屬污染降低(大米鎘含量降低),達到其他化學手段難以比擬的物理效果;第七,以自然之力消減自然災害,洪澇、干旱及高溫、低溫等各種自然災害減少20%以上,降碳10%左右,地面濕度提升10%以上,為人類在地球上生活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;第八,應用上無生態區域和作物品種的明顯限制,從低緯度的海南到高緯度的新疆、黑龍江,從低海拔的廣西北海到高海拔的西藏日喀則(4100m),在稻田和旱地甚至鹽堿地等幾乎所有農作物及部分中藥材品種上,都可應用。
我對粉壟技術相對比較了解。多年來,我關注《中國科學報》(《科學時報》)所發表的粉壟技術成果報道,也聽取粉壟技術發明人韋本輝的匯報,并請中國土壤學會邀請韋本輝在南京召開的學會年會做過專題報告??傮w感覺粉壟農耕是創新性的重要農耕進化,采用“鉆頭”替代“犁頭”,將傳統“犁翻碎土”改為垂直深旋耕,一次性超深耕深松、土層不亂、土壤呈顆粒狀、粉碎懸浮壟起而形成新的耕作層,是一種農耕革命,有利于作物根深葉茂,有利于農作物增產。
我們高興地看到,2021年,西藏粉壟改造鹽堿地種植青稞每畝增產60.19公斤、增幅為38.67%,粉壟耕作砂壤土耕地種植青稞每畝增產74.78公斤、增幅為25.43%,使青稞的增產率達到西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確定的增產計劃目標的2~3倍;同時粉壟種植青稞的秸稈也增產20%以上。湖南隆回縣羊吉坳鎮稻田粉壟第八年水稻仍畝增150.05公斤、增幅為23.9%,廣西北流稻田利用兩刀鉆粉壟機水層快速耕作水稻畝增75.1公斤、增幅為22.3%,河北鹽山粉壟第四年節水灌溉小麥畝增71.19公斤、增幅為18%。
粉壟技術作為科學界的一個新生事物,在應用上尚處于起步階段,希望進一步加強粉壟農機裝備、粉壟耕作機理和各類土壤耕地及鹽堿地應用的研究,讓粉壟農業技術體系更加完善,爭取盡快在全國甚至世界全面推廣應用。
原文鏈接:http://szb.gxworker.com:18080/gxgrbszb/gxgrb/content/20221013/Articel06003ZG.ht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