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td id="pe49n"></td><p id="pe49n"><strong id="pe49n"><xmp id="pe49n"></xmp></strong></p>

<pre id="pe49n"><strong id="pe49n"><xmp id="pe49n"></xmp></strong></pre>

  • <acronym id="pe49n"><label id="pe49n"><xmp id="pe49n"></xmp></label></acronym>
    1. <object id="pe49n"></object>
      <p id="pe49n"></p><track id="pe49n"><strike id="pe49n"><ol id="pe49n"></ol></strike></track>
    2. 王威豪:為確保米飯自由,做一顆有用的“種子”
      • 發布單位:院辦公室
      • 2022-10-20 10:12:31
      • 瀏覽(376)
      • 收藏
      瀏覽字號:

      廣西農業科學院第二批青年拔尖人才系列報道之十七

      王威豪:為確保米飯自由,做一顆有用的“種子”

      2006年從廣西大學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專業碩士畢業后,王威豪來到廣西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工作,一直從事水稻遺傳育種和新品種推廣應用工作。從此,與人們的吃飯問題較上了勁。

      因在學校學習的非育種專業,王威豪參加工作前對水稻育種完全沒有接觸,對什么是A(不育系)、R(恢復系)、B(保持系)完全是一頭霧水。因此,一到課題組工作后,他就虛心向前輩請教學習,在試驗田間、辦公室追著前輩請教問題,并到田間觀察記錄水稻材料的性狀;晚上、周末努力餓補專業知識,查閱文獻資料。經過一年多的學習-實踐-再學習-再實踐的過程,終于基本掌握水稻育種的方法,工作也逐步走上正軌。

      水稻育種為我國解決溫飽問題做出了重大貢獻,特別是由袁隆平院士開創的雜交水稻育種的成功和廣泛應用,更是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提供了堅實的保障。

      “電腦里種不出水稻,書本里長不出水稻,要種好水稻必須得下田!”,遵循著祖師爺的教誨,王威豪從材料的創新改良開啟了水稻雜交育種工作。

      雜交育種是一個精細活、苦累活和臟活,每年太陽最毒最辣的季節正是水稻抽穗開花的季節,王威豪都要到試驗田間進行雜交育種。早上不到8點鐘就見他戴著草帽在田間,拿著專用的剪刀將稻殼剪開,再小心翼翼地撥動花粉,在花粉散粉前將其花粉清理干凈,然后再選擇其他品種的花粉過來進行授粉雜交。

      雜交育種是要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、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,以生產更具優勢的品種(材料)。因為水稻花器較小,同時其開花又有很強的時間性,操作時既要在花粉(雄花)開花前清除干凈本身的花粉,但又不能傷到柱頭(母花),必須非常小心,又要有一定的速度,這一工作比繡花還要精細。但一做通常就是一個上午,因為雜交育種雖然是按“優×優=優”的理論進行的,但生物體的基因結合與表達是復雜的系統工程,育種家往往進行了成百上千的雜交組合,最終卻得不到幾個理想的材料,為了培育出好的品種必須進行巨量的雜交育種。

      “為了趕時間,經常都顧不上喝水上廁所,一坐下來就是幾個鐘頭,坐得屁股都麻木了;而且這些時候天氣都非常悶熱,沒幾下衣褲早已濕透,再加上在田間操作,到12點左右結束一天的授粉工作時已成了個‘泥人’,混身上下沒幾個干凈的地方?!蓖跬阑貞浀?。

      這樣的工作在每年的5—7月(早造),9-10月(晚造)都是必須進行的。水稻雜交育種對時間、氣候的要求很“挑剔”,而且一但開始通常都要持續一個月左右的時間,因此這一段時間包括周末和節假日基本都是泡在試驗田間度過。而人工授粉也只是水稻雜交育種的第一步,人工授粉之后,緊接著就是水稻性狀選擇、鑒定、分析。因此,整年的活動的軌跡基本是在實驗室、試驗田和家里無限循環。

      付出總有回報,在王威豪及同事的努力下,王威豪參與選育的品種從2010起獲得通過審定。到目前為止王威豪主持和參與育成通過審定的品種累計有26個;申請植物新品種權保護近30個,獲得授權植物新品種權18個;主要參與“水稻強優恢復系桂99多樣性衍生系的選育和應用”項目獲廣西科技進步二等獎、“中熟高產雜交水稻新組合特優136的選育及應用”和“特色雜交水稻新品種的選育與應用”項目均獲院科技進步二等獎,為保證廣西人民的米飯自由和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實質性貢獻。

      “發展雜交水稻,造福世界人民”是袁隆平院士為實現“讓雜交水稻覆蓋全球”的夢想提出來的,也是他一生為之奮斗實現的目標。作為水稻人的王威豪也在袁院士夢想的指引下,從2011年起赴越南、緬甸、文萊、印度等國家開展雜交水稻的推廣示范工作。同大多數前輩一樣,初到國外的王威豪同樣要面臨著語言、飲食、習俗和觀念等的巨大差異帶來工作、生活上的諸多不便,但他在前輩的帶領和支持幫助下沒有退縮,10年來一直為解決世界更多人的吃飯問題,為“讓雜交水稻覆蓋全球”的夢想默默較勁著,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,累計協助企業出口推廣中國雜交水稻種子7000多噸,在海外種植應用中國雜交水稻品種500多萬畝。王威豪主要參與實施的“中國農作物品種及關鍵適用技術在越南適應性研究與應用”獲得廣西科技進步二等獎和院科技進步一等獎、“中國雜交水稻新組合在越南的試驗示范與推廣”項目獲南寧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和院科技進步一等獎、“中越邊境地區農業科技走廊建設 ”項目獲院科技進步二等獎。有效推動了中國雜交水稻在世界上的推廣應用,為“雜交水稻覆蓋全球”作出了貢獻。

      憑著踏實進取的干勁,王威豪于2020年晉升研究員職稱。先后主持廣西重點研發計劃與廣西國際合作項目3項、廣西重大專項子課題1項、廣西青年基金1項、南寧市及農業農村廳和院科技項目等市廳級項目10多項;主要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、廣西科技研發計劃等系列研項目30余項。在《雜交水稻》《南方農業學報》《種子》等刊物上發表論文近80篇,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29篇,合編著作1部;授權實用新型專利2項。

      作為從事與糧食安全密切相關,確保國家種源安全的水稻育種和品種推廣工作,王威豪始終銘記“讓中國人的飯碗裝著中國糧”的“初心”和“使命”,不斷地在水稻科研工作上銳意進取,為廣西的水稻產業科研工作不懈努力,為落實“藏糧于地、藏糧于技”戰略,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盡職盡責,如愿以償地成為了一顆有用的“種子”。

      王威豪在試驗室進行米質分析檢測_副本.jpg

      王威豪在實驗室進行米質分析檢測

      王威豪在試驗田間進行雜交育種_副本.jpg

      王威豪在試驗田間進行雜交育種

  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 院辦公室  薛臣藝供稿/王威豪供圖  李丹婷審核

      責任編輯:薛臣藝


      一级aa片

      <td id="pe49n"></td><p id="pe49n"><strong id="pe49n"><xmp id="pe49n"></xmp></strong></p>

      <pre id="pe49n"><strong id="pe49n"><xmp id="pe49n"></xmp></strong></pre>

    3. <acronym id="pe49n"><label id="pe49n"><xmp id="pe49n"></xmp></label></acronym>
      1. <object id="pe49n"></object>
        <p id="pe49n"></p><track id="pe49n"><strike id="pe49n"><ol id="pe49n"></ol></strike></track>